首页
导航
文旅元宇宙CATEGORY NAME
关于平台
平台公报
委员大会
委员空间
产业动态
钱老专栏
秘书长团队
行业研究
申请合作
工业元宇宙
文旅元宇宙
商贸元宇宙
科教元宇宙
金融元宇宙
健康元宇宙
城市元宇宙
政务元宇宙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
产业委客服

元宇宙产业委支持的第九届(2023)东方文艺复兴国际论坛成功举办

最后更新:2024-01-04 17:02:58 浏览:6336次

第九届(2023)东方文艺复兴国际论坛于11月27日开幕。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主办,以倡导东方文艺复兴理念为核心,以一流学科“艺术技术学”为学理基础,以“产教融合”为导向,旨在构建“丝绸之路国际联合实验室”与“美学美育”的示范样板。

 

 

论坛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艺术家和教育家,共同探讨东方文艺复兴的理念与实践,推动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论坛主日首先聚焦2016年北京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法海寺壁画岩彩与图像学研究》、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重大项目《“艺术技术学”学科建设研究-以法海寺情景体验式教室为例》、以及2020年度中国人民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项目《与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研讨阿富汗巴米扬东大佛天井壁画数字化修复》三个重要课题的结项综述。

 

论坛主日围绕三大重要课题结项、丝绸之路国际实验室与美学美育、教材/教具/限量艺术品的设计与制作、以及“国科研学”项目—艺术教育融合科普研学等为议题,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研究院“怀艺术之心,融技术之力”,重点关注艺术技术学,探索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在艺术教育领域的发展,致力于为新文科建设拓宽空间。

 

东方文艺复兴:中国文化复兴的历史纽带

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成立于2014年,由丁方教授带队,一直以成为国家高端执行智库为目标,以东方文艺复兴为思想引领,融合多学科视野,致力于从科研创新到科教融合,再到学以致用和产教融合,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赋能,为学校美育浸润以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瓶颈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作为全国首个专门针对文艺复兴研究领域的高端科研平台,研究院以中西方文艺复兴的历史、宗教、哲学以及各艺术门类为研究范畴,以“技术艺术史”和“建筑美学”两大国际一流学科为重点研究发展方向,倡导“东方文艺复兴”学派和“神圣山水”画派,这一理念具有鲜明的东方元素和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文化复兴。东方文艺复兴的历史根源来自中华民族迁徙史,它把中国自然地理的沉雄伟大转化为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与精神气质,是对西方文艺复兴的“千年轮回”的历史性回应。

 

东方文艺复兴能够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对外文化战略的重要推动力量,传递中国和东方的价值观和精神理念,形成代表具有东方精神气质的学派,获取国际话语权,立足于“人类文明的高度”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引领人类的未来发展。

 

艺术技术学: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前沿探索

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在现代社会,尤其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在这一大背景下,如何促进跨学科合作,以及这种合作如何推动艺术的现代化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创化、如何通过这种结合提升公众对艺术和历史的认知和兴趣是新文科建设必须回答的问题。

 

怀着深切的学术思考,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在成立之初,就国际学术舞台上掀起了一场学科革命,院长丁方教授开创性地提出了建设“艺术技术学”的倡议,为高校如何更好地为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提供智力支持给出了创新方案。“技术艺术学”,又被称为“艺术技术学”,其独特的研究范式涵盖了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旨在实现学术理论与实际应用的有机结合。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的研究,更是探索艺术与科学相互渗透之后的创新应用,将学科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作为一个全新的一流学科,“艺术技术学”在学科目录中的崛起填补了以往缺失或缺乏准确定义的空白。其独特之处在于,以解决中国重大现实问题为己任,通过学科创新,创新性地践行国家《“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坚定文化自信,高扬文化价值,推进文化建设。这一学科的提出不仅是对“技术艺术史”的有益延伸,更是对跨学科研究领域的一次大胆尝试,将艺术、美学、史学、国学等多门类知识有机结合,打破学科壁垒,开创了一片新的研究天地。

  

             

 

“艺术技术学”旨在将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这一国际经久不衰的热门议题转提供一个全新的东方答卷。艺术技术学这一创新的学科领域打破了传统的单一学科边界,不仅包含实验室数据、材料化学、保存与修复技术等方面,用以还原艺术品历史,而且涵盖了动画、影像、3D技术、VR全息影像等新型媒体科技的运用,为艺术品的修复和创新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维度。

 

其中,实验室数据、材料化学等被用来书写由数据技术构成的艺术品历史,其独特之处在于对古代艺术作品已失落的价值和技法进行系统观察、测试。通过对艺术品的深入剖析,推导出更为完善的保存、修复、创化方案,使其属于“艺术”的范畴。另一方面,以动画、影像、3D技术、VR全息影像等为支持,与艺术进行充分结合的新型修复、创新研究与教学领域则体现了“科学”的维度。

 

在国家强调双一流建设的大环境下,迫切需要一流学科作为基石,尤其是具备高度跨学科特征,以实现对国民经济产业转型的助推。在这背景下,新兴学科“艺术技术学”崭露头角,而“整体修复学”成为其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与国家政策高度契合,六部委于2019年8月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整体修复学”的关键地位,指导思想突出“问题导向”和“统筹融合”。这一学术理念致力于弥补文化发展中的技术短板,通过体系化思维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提升文化装备技术水平,助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目标。

 

“整体修复学”是“艺术技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在于通过情景复原对文物艺术品进行整体还原,与“艺术技术学”其他几大研究对象即情景体验空间设计、非遗技术学、全媒体艺术、文物/艺术品鉴证溯源互为表里。不同于传统修复,它融合了艺术、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以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构建文化遗产修复知识库,通过情景体验式展示,使观众沉浸在历史文化的魅力中。

 

“艺术技术学”指导下的“整体修复学”强调艺术与科学的结合,即将艺术的审美灵活性与科学的逻辑严谨性相结合,使文理相通、辩证统一。这一思维特征决定了“整体修复学”具有强大的跨界功能,为一流学科的特征提供了开放性的边界。最终,艺术技术学下的整体修复学将在“情景体验式非遗教室/情景体验式智慧博物馆”等领域实现文化科技创新的目标,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学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艺术技术学的学科特征,更是整体修复学的技术基点,着力突破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文物保护等领域的系统集成应用技术,二者的有机互通,致力于开发内容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沉浸化体验技术应用系统平台与产品。此外,该学科强调标准化战略,推动技术专利化、产业标准化,加快建立开放合作平台,积极推动国际标准研制,将使得我国在文化科技创新领域拥有更多国际竞争力。

 

在艺术技术学的学术思想指导下,文艺复兴研究院2016年聚焦于北京法海寺壁画的岩彩、图像、技艺与活化,成功拿到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北京法海寺壁画岩彩与图像学研究”。该项目通过国际案例经验的总结与归纳,为法海寺壁画的非遗技艺传承与文物活化提供了决策支撑。以“艺术技术学”为理论框架,结合数据分析、实地勘察、岩彩检测、复原创化等理论与实践手段,力图将法海寺壁画研究提升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层面。

               

 

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重大项目《“艺术技术学”学科建设研究-以法海寺情景体验式教室为例》的研究坚持“艺术技术学”一流学科建设与“法海寺壁画”并行研究的思路,旨在打造“产教融合”的样板,即“北京法海寺壁画岩彩与图像学研究”与“法海寺情景体验非遗教室”。这一创新路径不仅将法海寺壁画转化为艺术教育装备与文旅产业内容,也为高校科研成果实现“科教融合”“学以致用”“产教融合”三者贯通提供了有力支持。研究分为岩彩成分检测、图像分析与研究、复原与转移创化、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设、神圣山水创作等五大部分,综合学理与实践,深入探讨法海寺壁画的多层面特征。通过科技手段释读传统文化艺术的基因密码,该研究不仅为壁画的保存修复提供了可靠数据,还在艺术品教育领域创造出具有教材教具功能的限量艺术品。这一创新方法不仅为法海寺壁画注入新的活力,也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科技的力量。

 

多年来,研究院一直在丁方教授的带领下,深化、拓展“北京法海寺壁画岩彩与图像学研究”与“法海寺情景体验非遗教室”的学术空间和应用价值---情景体验非遗教室、以及情景体验智慧博物馆,既是艺术技术学的研究目标,也是美学美育浸润、以及文化产业的核心载体和示范样板;情景体验空间里面,美学美育装备系统(即教材、教具、教室、课程、师资)五位一体。

             

 

以“学以致用”为核心,团队深入研读相关文件、书籍,积极参与论坛与会议,为北京建设博物馆之城提供了广泛建议。如何将艺术与科技结合以创造新型的博物馆体验是博物馆之城建设中的痛点问题之一。研究提出,将技术应用于博物馆,不仅仅是技术创新的展示,更应该是以博物馆为场域的教育和文化传承方式的革新。

 

研究首先建议规划制定更高效的方法,从一流学科建设、交叉学科研究到“社会化未来课堂”的构建,全面考虑人才培养问题。其次,提出通过政府发布招标课题,招募科研团队进行痛点问题的研究,制定标准,形成示范样板,实现高效产出。第三,强调“产教融合”,将国家政策在博物馆建设中贯彻实施,使学科教育与产业研究同步发展。第四,鼓励自然生成的博物馆形态,通过改造社区废旧场所,打造有机文化空间,充实社区生活。第五,将前述建设流程付诸实践,通过政府协调,由高端科研机构和职业艺术学校指导,使社区博物馆成为接地气的文化空间。最后,强调建设费用可采用众筹方式,各方合力推动社区博物馆的发展。

 

“艺术技术学”的宏伟目标在于培养稀缺的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该学科采用了“APC(艺术美学科学)”招生培养模式,打通本、硕、博学习体系,摒弃了以往的割裂式教学方式。通过这种模式,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将获得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拓宽国际视野、并具备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这一培养模式旨在为我国文化产业和“一带一路”文化战略的实施提供复合型高端文化产业人才。强调培养学生具有一专多能、跨学科知识的特质,为我国文化产业和“一带一路”文化战略培养一批高水平的艺术修复和管理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东方文艺复兴”学派的崭新篇章正是在“艺术技术学”的引领下得以书写。作为交叉学科门类下一级学科“艺术技术学”,致力于将文艺复兴的方法论“艺术+科学”发扬光大。通过跨学科的整合创新,将学术研究与产业应用相结合,为新时代的文化生产力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文艺复兴国际论坛:为艺术技术学开拓新领域

 

文艺复兴国际论坛自2015年起举办,每届论坛围绕“一带一路”战略与文艺复兴理论的实际应用进行深入探讨。从探索东方文艺复兴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到推动“一带一路”文化智库建设,再到艺术与科学的融合创新,论坛不断拓展其学术和实践范畴。每一届的论坛均对东方文艺复兴理念进行深化,强调了文化遗产保护、技术艺术学科建设,以及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论坛成为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理解和文艺复兴价值深度探讨的重要平台。

 

从最初在理论层面的学理研究,文艺复兴国际论坛以“艺术技术学”为核心,经过十年的打磨,已完成逐渐落地包括情景体验非遗教室和智慧博物馆的空间打造、课程体系的实施(如国学美育项目和神圣山水项目)、商业模式的落地(乡村振兴项目、博物馆之城样板及人才培养)以及筹办“丝绸之路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在内的一系列物质化成果,为艺术技术学的学科建立拓展了生存空间,证明了建设这一学科的可行性与重要性。

                  

 

第九届(2023)东方文艺复兴国际论坛,是一次思想和学术的盛宴。本次论坛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为未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首先、2019年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基金重大项目《“艺术技术学”学科建设研究-以法海寺情景体验式教室为例》一流学科研究成果的成功结项,将成为本次论坛最瞩目的里程碑,接下来文艺复兴研究院的工作中心将立刻转向学以致用和产教融合。其次、艺术技术学将着力于其三个关键投射方向,即高校特色交叉学科、校园和社会美学美育、乡村文化振兴。最后、通过情景体验空间设计,连接艺术技术学的其他五大研究方向,打造五位一体美育装备系统的产教融合物质样板,为美学美育浸润、以及文化产业发展瓶颈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文旅元宇宙 创见未来:2023国际文旅元宇宙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
首页 产业委AI客服 合作申请
关于我们 | 在线申请入会 | 产业委AI客服
扫一扫关注我们
随时了解我们的动态
CopyRight tcc2017.com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